近日,从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传来捷报(冀冶协发〔2023〕4号文),旭阳集团邢台园区在河北省冶金协会组织的质量管理各项活动评选中,凭借过硬的质量管理水平和QC成果斩获多项荣誉,包括:河北中煤旭阳能源有限公司《降低循环水补水量》、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缩短油库卸车时间》、河北金牛旭阳化工有限公司《提高主装置的报警有效性》QC课题荣获成果发布一等奖;河北中煤旭阳能源有限公司、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河北金牛旭阳化工有限公司荣获2022年度河北省冶金协会质量管理活动优秀组织奖;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现芳荣获河北省冶金协会质量管理活动卓越领导者、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董燕群荣获河北省冶金协会质量管理活动优秀推进者。
本次发布会各参赛企业共申报优秀质量管理成果313项,发表成果192项。经激烈角逐,层层选拔,旭阳集团邢台园区参赛的三个课题均脱颖而出。河北省冶金协会和发布会专家评委组对旭阳集团邢台园区的质量管理和QC课题成果给予一致认可、高度评价。
在旭阳集团,安全、环保、质量被一以贯之地摆在生命线的位置,始终坚定不移,系统全面贯彻。邢台园区作为旭阳集团的发祥地和核心骨干园区之一,坚持把安全作为生存与发展之基,把环保作为生存与发展之要,把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之本,积淀形成了深厚的质量管理底蕴、雄厚的质量品牌实力。园区现有包括上述3家获奖公司在内的13家企业,同时拥有1家CNAS认证国家级检测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河北省污染减控重点实验室、1家河北省碳基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依托园区原料、公辅、研发优势建设、承担集团新产品研发中试放大试验和过程开发的中试基地,形成了年产260万吨焦炭产能规模以及包括煤焦油深加工70万吨/年、苯加氢30万吨/年、甲醇20万吨/年、炭黑15万吨/年、环己烷10万吨/年、合成氨10万吨/年、苯酐8万吨/年、精酚1万吨/年等年产165万吨化工材料产能规模,并建有园区专用铁路、500kg/d加氢站(邢台市首座)、750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2022年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示范项目)等装置,利用余热余气发电装机容量65MW,利用工业余热为市区集中供暖1000万平方米,具备每年1亿立方米天然气和2亿立方米氢气等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已成为全国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备、能源利用最高效的循环经济和城市友好型示范园区,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全国焦化行业能效领跑者、全国甲醇行业能效领跑者、全国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国家技术进步及创新焦化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河北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河北省清洁生产园区、河北省两化融合示范园区、河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其中像河北省政府质量奖、河北省企业质量管理40年功勋企业、河北省名牌产品、河北省质量效益型企业、河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河北省质量管理优秀企业、“五位一体质量先行”特色质量管理模式等质量专项荣誉也已达22项。
思路举措上,旭阳集团邢台园区践行“全员努力、顾客至上、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质量方针,实行全要素、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同时,园区也特别重视、十分注重将全员质量管理活动作为加强质量管理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优化、科技攻关、降低消耗、小改小革等QC小组课题研究。2007年以来,共组建注册QC课题305个,员工参与面达3000多人次,外派和线上培训280人次,并形成了健全的《QC小组管理办法》《QC小组考核办法》等制度流程。通过自觉、扎实、持续、深入的QC小组活动,解决了一系列生产、管理及节能降耗等方面的问题,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效益贡献了重要力量,先后获河北省质量协会和冶金协会颁发的优秀质量管理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6项、优秀奖11项。
此次旭阳集团邢台园区在河北省冶金协会质量管理活动中再获佳绩,既是邢台园区质量管理水平在业内的又一次具体展现,利于进一步巩固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同时鼓舞了广大员工弘扬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全员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定将为后续取得更高层次的质量成果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园区也更会将目光放长、放远、放大,在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73.5亿元并正向年收入突破200亿元规模快速迈进的过程中,一如既往以质量为本,恪守“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绿色发展、与城市共生共融”“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以人为本生态化”发展理念,创新引领,聚势发展,构建“1234”产业发展模式(“1”是依托焦炭为源头;“2”是围绕氢气、二氧化碳两种气体;“3”是借助园区得天独厚所拥有的CNAS认证国家级检测中心、河北省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碳基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三大技术平台支撑;“4”是打造焦化标杆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四大产业),推进园区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再拓新境界、再谱新篇章。